RTX 50系列显卡在2025年1月CES上终于如约和大家见面了,采用了全新的GPU架构,拥有更强的AI算力、更优异的神经网络着色器、更强大的GDDR7显存、第五代张量核心和第四代光线追踪引擎等,带来了包括DLSS多帧生成技术、Reflex 2以及更新的以Transformer模型为基础的全新DLSS 4,这项技术甚至可以惠及RTX 40、RTX 30以及RTX 20系列显卡。DLSS 4在拥有全新的视觉模型和多帧生成技术后,英伟达的测试数据显示即使是RTX 5070也能够在开启DLSS 4的情况下在部分游戏性能中胜出RTX 4090,令人振奋和无比期待!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等待后,我拿到了这片RTX 50系列的首款产品:七彩虹iGame GeForce RTX 5090 D Vulcan OC 32GB显卡!
熟悉iGame系列显卡定位的就知道,Vulcan火神系列是七彩虹iGame显卡定位高端的产品,其整体设计、用料以及iGame智屏,一直以来都给玩家相当出色的使用感受。今天就透过七彩虹iGame GeForce RTX 5090 D Vulcan OC 32GB显卡(下简称“iGame RTX 5090 D Vulcan OC”),和大家一起分享RTX 50系列显卡的创新技术、七彩虹iGame RTX 5090 D在游戏和生产力特别是AI方面的真实体验,看看这片卡是否如老黄说的那么强大……
RTX 50:用AI重新定义图形计算
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下NVIDIA在CES上发布的干货,RTX 50的发布会与其说是一个GPU芯片的发布会,还不如说是AI在图形计算应用中的发布会,除了相关硬件规格部分,其余全部都在围绕着AI如何重新定义图形计算、AI如何加速图形计算在进行。
英伟达在发布会上给出了整个RTX 50也就是GeForce Blackwell神经网络渲染架构中,最关键的一些内容,包括以下六个部分:
第五代张量核心:最高4000 AI TOPS算力,支持FP4
第四代光线追踪核心:360 RT TFLOPS光追算力,基于Mega Geometry构建
AI管理处理器:AI Management Processor,简写为AMP,对全局计算进行控制
Blackwell SM单元:125 TFLOPS,加入了神经网络着色器功能
Blackwell Max-Q:加入了三重门控技术
GDDR7显存支持:显存带宽大幅度提升,最高30Gbps
此外,在媒体部分,RTX 50还带来了DP 2.1b、UHBR20、PCIe 5.0、4倍NVDEC、4倍NVENC以及YUV 4:2:2的支持等。
除了上述内容外,Blackwell架构带来的最关键变革在于全新的DLSS 4。DLSS 4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技术,也不可能依靠某个架构或者单一功能就能实现,DLSS 4整体包含了六大技术内容,是Blackwell架构中新增技术的集大成者,我们先来看看。
DLSS 4:更换基座引擎,强大的多帧生成技术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DLSS 4不是单个技术,而是多个技术的综合。
DLSS 4至少包含了:
全新的DLSS多帧生成技术
增强的DLSS帧生成技术
增强的DLSS光线重建技术
增强的DLSS超分辨率技术
增强的DLAA技术
此外,英伟达还推出全新的Reflex 2技术,。不过英伟达在官方介绍中将其独立出来,因此本文也不将其纳入DLSS 4的技术范畴中,而是独立介绍。
首先来看DLSS多帧生成技术。这里的重点在于一是“多帧”,二是“生成”。简单来说,多帧意味着DLSS每次可以生成1~3帧,不再是之前DLSS 3的1帧,更多的帧将带来更平滑的视觉效果和更好的游戏体验。“生成”是指新的帧是由前一帧以及整个DLSS系统,通过预测用户的运动方向或者采集用户的操作“生成”出来的新的帧,不是“插帧”,也不依赖于后帧的操作。
DLSS 4全面革新,相比DLSS 3的帧生成模型快了40%,使用的显存容量减少了30%,直接利用AI模型生成光流场,速度也大幅度提升。在最理想的条件下,DLSS 4可以利用AI生成93.75%的像素,仅有6.25%的像素是传统光栅化实际“硬算”出来的。
此外,为了进一步平滑帧率和显示效果,Blackwell GPU中带来了新的Flip Metering模块,直接替换了之前CPU排序显示帧的方法,使得Blackwell GPU自己进行显示帧控制,这带来了整体画面更稳定、更平滑的效果。
英伟达的案例显示,在维持几乎完全一致甚至更优秀的画质的情况下,DLSS 4相比DLSS 3帧率大幅度上升,延迟持续降低,整体效果更为出色。
在DLSS 4技术的加持下,RTX 5090可以实现4K分辨率下240Hz刷新率的游戏体验,这是之前任何其他技术都完全无法达到的。
在引擎适配方面,DLSS 4也已经非常成熟了,首发日就有75款游戏支持DLSS 4。英伟达宣称从DLSS 3迁移到DLSS 4非常容易,尤其是支持DLSS 3的帧生成技术的话,迁移至DLSS 4基本是无缝的。
英伟达的新GPU管理软件NVIDIA APP中,也可以以全局覆盖的形式开启游戏的DLSS 4支持,相比之前需要游戏自己支持,DLSS 4现在已经成为驱动功能的一部分,使用也更为方便。
在DLSS 4多帧生成技术之后,其余的几项技术包括增强的DLSS帧生成技术、增强的DLSS光线重建技术、增强的DLSS超分辨率技术、增强的DLAA技术都和一件事情有关,那就是DLSS更换了基座模型,从之前的CNN更换至Transformer,并借用Transformer的注意力机制,带来了整体画质和效率的显著提升。
Transformer模型的引入,使得相关设计序列和结构化数据的计算任务表现更出色,能够更轻松识别更多的像素,更深入理解更长距离像素之间的关系,整体表现显然会更为出色。新的模型拥有之前模型2倍的参数量,可以更充分的利用张量核心。
在DLSS光线重建中,DLSS RR现在可以更为正确地呈现复杂、独特场景下的细节,同时还降低了噪点、伪影存在的概率。
新模型下的DLAA整体更为逼真、边缘更为平滑,抗锯齿的时间稳定性、动态细节和边缘表现都显著由于之前的模型。
在设备可用性方面,DLSS 4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目前DLSS 4技术中,只有多帧生成技术由RTX 50系列独享,其余的DLSS帧生成、DLSS光线重建、DLSS超分辨率以及DLAA等,RTX 40以及之前的RTX 30、RTX 20等显卡都可以升级到全新Transformer模型,并带来质量和性能的提升,令人欣喜!
Reflex 2:革命性AI技术将延迟极致降低
画面延迟的问题在DLSS 3技术被使用的时候就得到了很多玩家的关注,尤其是FPS游戏,在这类游戏中,高延迟会带来游戏结果的负面影响。英伟达配备了Reflex技术,通过取消CPU对指令的排序,让输入指令直接进行GPU渲染来降低延迟。
Reflex虽然能够大幅度降低延迟,尤其是搭配DLSS 3使用效果卓越,但是还是存在部分延迟难以降低。在Blackwell的发布会上,英伟达带来了Reflex 2技术,基本上彻底消灭了或有延迟,剩余的延迟值基本上只是系统固定延迟,这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给游戏延迟画上了句号。
Reflex 2的原理是,在鼠标按下的一瞬间,系统将会直接根据鼠标位移和画面变化的度量,补充部分变化的像素后将画面直接交给显示器,这样一来,除了计算像素的时间外以及显示相关的时间,延迟在其他地方将不再存在。
英伟达数据显示,Reflex 2在Reflex的基础上还能再降低50%延迟,剩余的部分延迟主要是由于硬件固有或者AI计算带来,难以进一步降低,换句话来说,Reflex 2可能直接“消灭”了或有延迟。
基础功能大变革:全新的SM核心、张量核心和光线追踪引擎
DLSS 4带来了图形渲染技术的又一次革命,在DLSS 4之后,我们可以认为,AI计算就是图形计算的未来。相应的,英伟达在Blackwell的SM核心、张量核心和光线追踪引擎方面也进行了大规模更新。
首先,Blackwell GPU的SM架构发生了重大变化。Blackwell的SM单元中的计算单元现在可以根据任务情况,选择执行FP32或者INT32计算。这样变化带来了INT32算力上限的提升,这对部分INT计算较多的应用来说,在Blackwell上将会得到更好的性能,相比之下,Ada架构的SM单元中,只有一半的计算单元可以计算INT32。Blackwell的灵活度和峰值计算能力更高了。
除了SM单元本身的进步外,英伟达还为着色器带来了神经渲染技术的加强。现在AI模型可以直接结合传统着色器进行加强渲染。英伟达展示了RTX神经网络材质、RTX神经网络纹理压缩、RTX神经网络辐射缓存、RTX神经网络脸部处理等诸多技术。这些新技术的特点全部都是利用AI模型,带来了更快的计算速度、更小的内存占用以及更为优秀的图形质量。不过从目前实际使用的角度来看,类似技术距离真正的实装、大规模使用还有一定的距离,这需要全行业的共同努力。
其次,Blackwell GPU带来了第五代张量核心。第五代张量核心的特点在于新增了针对FP4、FP6的支持以及第二代FP8 Transformer模型的支持。其中前者主要是结合了英伟达的TensorRT-LLM以及NeMo框架相关内容以及共享缩放系数等方法,实现了整体模型的缩放以及高效率的计算,同时并不损失最终质量或者结果精度。比如,传统模式运行的FLUX.dev模型,需要23GB显存,但是经过优化后,FP4精度下只需要不到10GB显存即可。速度上面,FLUX.dev运行在RTX 4090上15秒、30步可以生成图像,但是在FP4搭配RTX 5090 5秒即可生成图像。
在第二代FP8 Transformer模型上,英伟达依旧是通过支持FP8格式以及针对Transformer模型运行的相关特性进行了改进,带来了更高的运行效率。尤其是DLSS 4采用了Transformer做为基座模型,这一点也尤为重要。
最后,Blackwell的光线追踪单元也得到了重大的、革命性的改进。Blackwell拥有第四代光线追踪单元,带来了包围盒相交引擎、不透明微图检测、三角形簇相交引擎,三角形簇压缩引擎以及线性球体扫描五大功能。其中包围盒相交功能就是我们熟悉的BVH计算,不透明微图检测主要用于半透明材质的计算和处理。新增的三角形簇相交引擎,三角形簇压缩引擎大幅度提高了光线追踪计算效率,线性球体扫描则改进了毛发的光线追踪质量。
具体来说,三角形簇相交引擎和三角形簇压缩引擎,都和Blackwell引入的Mega Geometry功能有关。这个功能的作用是将光线追踪需要计算BVH过程的所有三角形进行了分类别、分等级。针对三角形分类别,画面中将分为需要计算的和不需要计算的两大部分,只有需要计算的部分才进入计算,那些没有变化的不需要计算的部分则直接进入缓存以随时取用结果即可。针对三角形分等级,Mega Geometry将画面中需要计算光线追踪的三角型,每100个形成一个“簇”,根据画面的变化情况以及距离远近(LOD),只计算那些需要计算的部分,远处的、遮挡的都只计算到簇即可,而那些只有轻微变化的,结果也会被存储起来以备后期使用。通过Mega Geometry,整个光线追踪计算中所需要重新计算的数据量被大幅度减少了,这极大的提升了光线追踪的计算效率。
目前所有支持光线追踪计算的RTX GPU,包括前代产品,都可以在更新后获得Mega Geometry功能,但是只有Blackwell的第四代光线追踪单元,由于加入专用的硬件模块,才能够带来最好的计算效率、最节约的数据资源使用以及最优秀的计算性能。
针对RTX 50系列GPU也就是Blackwell架构,除了上述内容外,架构方面其他改进包括新增的AMP通过专门定制的RISC-V处理器,实现对全局RT核心、CUDA核心以及张量核心的调度,也和DLSS 4多帧生成技术紧密相关。此外SER 2可以将光线追踪计算中相关的动画、材质、光照、几何以及神经网络等诸多内容进行综合统一的排序,实现整体效率的提升。在功能特细方面,Blackwell带来了针对编解码模块的更新,新的编解码单元支持YUV 4:2:2,带来了更好的编解码质量等。上述功能可能离玩家比较远,考虑到整体篇幅,就不多介绍了。
在产品方面,目前RTX 50系列发布了RTX 5090 D、RTX 5080、RTX 5070 Ti以及RTX 5070四款产品,整体规格在英伟达官网已经公布,大家可以自行查看。
接下来,正式进入显卡介绍环节。
智械觉醒:七彩虹iGame GeForce RTX 5090 D Vulcan OC 32GB显卡外观赏析
七彩虹本次首发的显卡是iGame品牌下的高端Vulcan也就是“火神”系列,显卡的全称为“iGame GeForce RTX 5090 D Vulcan OC 32GB”。和iGame系列的火神前作外观相比,iGame RTX 5090 D Vulcan OC在散热、RGB灯效以及iGame智屏等特色功能的设计上,都精进了不少。
iGame RTX 5090 D Vulcan OC的外包装采用了黑色主色调设计,包装的正面左上角有iGame LOGO,右上角则是Vulcan LOGO。整体包装采用暗黑风格,视觉效果沉稳大气。
打开包装取出显卡,iGame RTX 5090 D Vulcan OC显卡主体就完全呈现了。整个显卡外观依旧采用黑色设计,搭配银色装饰条和RGB灯、三风扇以及沉甸甸的手感、质感鲜明的视觉感受,带来的是“火神”系列十足的压迫感。
iGame RTX 5090 D Vulcan OC整个显卡外层被全金属压铸工艺的散热装甲包裹,散热装甲外观还设计了诸多斜面结构和造型,整体充满了赛博朋克风格。
显卡尾部的设计,采用了RGB灯带搭配内凹棱角造型风格,硬朗且独特。
显卡背部,扎实的散热装甲、大面积的散热窗以及倾斜线条、iGame LOGO设计,让整个显卡背部显得张力十足。在散热窗的加强筋上,“iGAME VULCAN”对我而言就如同奢侈品LOGO对那些女孩子的吸引力,是富哥的电子榨菜,是暴力美学,是图腾,是懂的都懂!
在显卡整体的RGB光效方面,iGame RTX 5090 D Vulcan OC在显卡侧面、正面以及背部、尾部都设计了酷炫十足的灯光效果,使得整个显卡看起来有一种独特的冷酷科技美感。
iGame智屏一直以来都是火神系列显卡的独特之处。通过屏幕以及相关内容的显示、控制,玩家在显卡的监控以及个性化打造方面无论是可玩性还是科技感、美感都提升不少。
本代iGame智屏新增了机械结构,使得iGame智屏在和显卡主体配对使用的时候,能够翻转或者调节角度,这样一来无论显卡是竖装还是横装,智屏都能够得到最佳角度的呈现。
iGame智屏除了插接在显卡上外,还能够使用智屏底座,通过USB接口连接在用户桌面使用,成为桌面美学的一部分。
如果智屏被放置在桌面使用,那么显卡上是否还有灯效呢?iGame RTX 5090 D Vulcan OC带来了独特的灯光组件,通过VULCAN字母的变形艺术设计,使得显卡上也能够保留一致的、酷炫的RGB灯效。
冷静旋涡:7x8mm+2×6mm热管,正反转107mm三风扇散热分解
说完了外观,再来看看散热器。iGame RTX 5090 D Vulcan OC采用的依旧是iGame显卡中久负盛名的“旋涡”散热装置,整体散热装置采用多层结构、超大均热板、多跟热管以及三风扇集合而来,散热效果极为卓越。
七彩虹官方给出的iGame RTX 5090 D Vulcan OC散热系统结构分层图,可以看出从整体显卡装甲开始,到7个8mm、2个6mm热管,以及金属中框、导流鳍片、镂空背板等,整个散热系统还是相当复杂的。
iGame RTX 5090 D Vulcan OC带来了第二代风镰扇叶,相比前代产品,新一代风镰扇叶尾部的连接环采用整体包裹式环形连接,整体结构强度以及风量效果有比较明显的提升。iGame RTX 5090 D Vulcan OC采用了3个107mm大口径的风扇,并且相邻风扇旋转方向不同,可以提升有效风量,减少空气乱流。
整体散热模组采用了导流鳍片,风阻更低,散热效率更高。在直接接触GPU核心和供电模块的部分,采用了整体化的真空腔均热板设计,热传导效率极为出色,能够迅速带走GPU核心和供电部分的热量。
显卡接口方面,iGame RTX 5090 D Vulcan OC设计了3个DP 2.1b口和2个HDMI 2.1b接口,此外还附带了一个超频按键,能够通过切换不同的BIOS来实现显卡频率的提升。由于带有一键超频功能,因此这款显卡拥有高于公版的频率,性能会略好一些。
接下来,让我们上机实测iGame RTX 5090 D Vulcan OC,领略一下这款地球最强GPU在DLSS 4技术加持下的强悍性能!
4K全特效光追游戏300帧!iGame RTX 5090 D Vulcan OC性能炸裂!
配置表
显卡:七彩虹iGame GeForce RTX 5090 D Vulcan OC 32GB
对比显卡:七彩虹iGame GeForce RTX 4090 Vulcan OC
处理器:AMD锐龙7 9800X3D
主板:技嘉X870E超级雕
内存:金士顿 Fury Renegade DDR5 RGB 48GB×2
电源:鑫谷昆仑九重KE-1300P全
显卡电源接线:鑫谷12V-2×6
我们先来看平台配置情况截图。
目前GPU-Z针对RTX 5090 D的信息还不全面,不过基本的内容都有了。
DLSS 4大发神威!帧率提升极为显著!
先来看DLSS 4相关的测试成绩。英伟达在发布会上宣布当显卡正式上市的时候,大概有75个游戏支持DLSS 4,由于测试时尚未解禁,我得到了其中的3个,包括《赛博朋克2077》和《霍格沃茨之遗》两个3A大作,以及一个网络游戏《漫威英雄》。其中前两个3A游戏都是在游戏自己的设置菜单中进行DLSS 4开启的,网游《漫威英雄》则是利用NVIDIA APP开启,刚好我们也可以丰富一下整体的设置体验。
先来看《赛博朋克2077》,这款游戏的本地化工作还没做完,DLSS 4相关选项还是不正确的。其中显然第一个选项是“DLSS_BackendPreset”,用于开启DLSS多帧生成,后一个选项是“DLSS_MultiFrameGeneration”,用于设置到底生成多少帧,可以选择的选项应该是2、3、4,因为缺乏具体选项数字,我们就干脆全部尝试了一次。
不开启DLSS的时候,帧率为110.36。
开启DLSS 3的时候,其他所有光线追踪相关、画质相关全部最高的时候,帧率为152.85帧。
这个成绩应该是DLSS 4中,第一个选择生成的效果,帧率来到了166.72帧,这里的成绩提升,应该来自于DLSS 4整体基座引擎更新至Transformer以及效率的提升等。
在DLSS 4开启第二个帧生成选项的时候,帧率上升到了237.24帧。
在DLSS 4开启第三个帧生成选项的时候,帧率进一步提升到了301.37帧,大概是不开启的不到3倍。我也是第一次看到在4K分辨率下、全高特效、全部开启光追等效果的300FPS的《赛博朋克2077》!要知道这个游戏在RTX 20时代出现的时候,绝大部分显卡是卡成PPT的,完全无法流畅运行,即使是RTX 2080、RTX 3090在DLSS 2下也不太可能4K分辨率稳定流畅运行,现在在RTX 5090 D搭配DLSS 4,竟然跑到了301FPS,最低帧都有276.26,简直把一个3A光追大作跑成了高帧率FPS游戏,令人震撼!
画质方面,我们认真对比了DLSS 4和DLSS 3的画面效果,甚至发现在Benchmark的一些铁丝网、树叶边缘,DLSS 4效果要好于DLSS 3,一些错误的抖动和伪影都消失了。
之前的DLSS 3画质虽然整体不错,但是一些小细节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这一次DLSS 4在这些细节上的升级,让整体画质变得更完美了,再加上强悍的性能提升,整体表现堪称完美!
接下来是第二款游戏《霍格沃茨之遗》,这款游戏也是在游戏设置选项中选择。
因为有了之前《赛博朋克2077》的经验,直接选择X4选项即可。
之前在相同场景下,开启DLSS 3和帧生成,其他特效全部最高的时候,帧率为242帧。
在基本相同的场景下,开启DLSS 4的4X模式,帧率大幅度提升到了353帧!又提高了100多帧!令人咋舌!而且这款游戏画质对比来看,DLSS 4的画面效果和DLSS 3别无二致, DLSS 4远处的纹理清晰度会更好一些。
接下来我们再来尝试一下《漫威争锋》,这款游戏可以在NVIDIA APP中直接以覆盖的方式开启DLSS 4,我们选择单独设置DLSS技术、开启4X。
在只开启DLSS 3搭配帧生成的时候,整体帧率为265帧。
开启DLSS 4的4X帧生成后,帧率来到了492帧,接近500帧大关,几乎翻倍!
在整个DLSS 4的游戏测试中,我们不断发出惊叹声,实际上DLSS 4带给我们的感受就是游戏更流畅、帧率更高同时画面质量没有变化甚至更好了!如果说DLSS 2相关技术只是小试牛刀,DLSS 3带来了帧生成是神功大成,那么DLSS 4真的是登峰造极,多帧生成带来的超高帧率和爽快游戏感觉是之前所有技术都难以企及的。
在DLSS 4技术带来如此高帧率后,游戏行业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目前一些游戏受制于性能无法在光线追踪等创新技术的使用上更进一步,如果未来大量游戏都在DLSS 4的“加强”下跑到了200~300帧,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游戏画质的上升空间又被打开了?再结合Blackwell发布会上带来了神经网络着色器等一系列技术,英伟达这一步利用AI来整体提升画质、提升游戏表现的“大棋局”呼之欲出啊!在这里,我们只能说,DLSS 4,牛X!
光栅化和渲染、AI性能对比
除了大发神威的DLSS 4多帧生成技术外,我们还进行了传统项目的对比。由于测试项目众多,我们直接放上表格数据。
整体来看,在传统项目中,iGame RTX 5090 D Vulcan OC相比RTX 4090的提升在大约30%左右,这也符合一代显卡的提升幅度,也大概符合GB202对比AD102的晶体管数量或者芯片面积提升。我们在表格中还发现了几个特别值得注意的点:
首先,iGame RTX 5090 D Vulcan OC的光线追踪性能更强了。在纯粹DX11光栅化的Fire Strike测试中,iGame RTX 5090 D Vulcan OC胜出RTX 4090大约1.2倍左右,但是压力越大胜出幅度越高。但是在强光线追踪的Port Royal、Speed Way测试中,iGame RTX 5090 D Vulcan OC胜出幅度甚至拉大到了40%以上,这证明Blackwell在光线追踪的性能上大幅度改进、提升还是有显著作用的。
第二,AI测试目前只测试了AI大语言模型的性能,iGame RTX 5090 D Vulcan OC相对RTX 4090提升大约26%。这样的提升幅度和整体Blackwell在张量核心方面的改进其实是不匹配的,究其原因,最主要还是测试软件暂时还没办法支持Blackwell的全新一代张量核心,只能依靠传统方式进行计算,Blackwell的部分功能很难释放,单纯依靠规模取胜。可以确信的是,AI整体技术现在发展速度极快,堪称日新月异,因此可能都不需要太久,一两个月时间iGame RTX 5090 D Vulcan OC的AI性能和实际应用能力还会有巨大的提升!
第三,游戏性能方面,光栅化游戏方面,iGame RTX 5090 D Vulcan OC对比RTX 4090的优势大约在32%,光线追踪+DLSS 3的游戏则胜出大约在27%。表面上看起来iGame RTX 5090 D Vulcan OC的胜出幅度不大,但是要知道这些DLSS 3游戏还在使用老的模型也就是CNN模型,当Transformer模型更新后,iGame RTX 5090 D Vulcan OC还会迎来更大的胜出幅度。至于网游方面,25%的提升也是很合理的。
OC模式性能小幅度提升
由于这款iGame RTX 5090 D Vulcan OC支持一键超频功能,我们也进行了一些超频性能测试,在Boost频率从之前的2407MHz提升到2527MHz后,iGame RTX 5090 D Vulcan OC的性能也带来了小幅度增长,3DMARK Time Spy Extreme的性能从18835分提升至19182分,提升了2%,Speed Way从之前的14581分提升至14790分,幅度不算大。监测GPU频率后,发现其提升至2835MHz,远超厂商给出的最高Boost频率,相比OC之前的2745MHz大概提升了90MHz左右。实际上在ADA架构的GPU上,英伟达就通过功耗、温度、负载压力来动态控制频率了,目前厂商给出的最高Boost频率并不是实际运行频率,实际运行频率还要再高一些。
烤机和压力测试:温度才63度
在测试的最后,我们依旧按照惯例对iGame RTX 5090 D Vulcan OC进行了烤机测试。测试中利用Furmark进行拷机,可以看到,iGame RTX 5090 D Vulcan OC的GPU功率来到了575W,但是由于iGame RTX 5090 D Vulcan OC强大的散热模块,整体温度仅仅被控制在63摄氏度!完全不存在任何一丢丢过热的风险。另外GPU风扇转速也仅为1690转,能听到微弱的风声,也完全不吵闹。iGame RTX 5090 D Vulcan OC在散热设计上还是非常出色的,实现了对RTX 5090 D核心的轻松压制。
iGame RTX 5090 D Vulcan OC:无敌最寂寞
从测试情况来看,RTX 5090相比之前的RTX 4090,在AI相关的图形性能方面大发神威,DLSS 4的多帧生成技术带来了超乎寻常的游戏性能大提升,在《赛博朋克2077》中, DLSS 4最大能带来接近3倍的性能提升,要知道这可是整整3倍啊!一般来说,半导体工艺升级一代,性能提升也最多不过堪堪50%,这里的3倍性能提升可是实打实的,AI对图形计算的赋能可见一斑。
由于DLSS 4是如此强大、如此重要,当RTX 50系列正式发布开卖后的首日,就将有75款游戏支持DLSS 4,届时将会有一大堆之前在百帧甚至几十帧率运行的游戏,冲破200帧甚至300帧,这些在DLSS 4的加持下都是非常轻松和正常的事情。整个游戏性能的评价标准,以及游戏体验,都将受益于DLSS 4而大幅度改善。
在其他相关技术和架构方面,RTX 50系列目前还在发布的早期,释放的并不完全,尤其是AI相关的内容,还有待后期进一步的软件支持。
至于iGame RTX 5090 D Vulcan OC这款显卡,其强悍的散热、优秀的做工用料以及独特的智屏设计,都给这款显卡带来了不错的使用体验。据悉,1月30日这款显卡将在七彩虹官网商城、京东、天猫、拼多多、抖音等电商平台及全国授权零售经销渠道开售。除了本次评测款,七彩虹还同时准备了iGame Neptune、Advanced等多个不同系列的GeForce RTX 5090 D显卡供用户选购,售价16499元起。作为一款面向顶级用户的产品,考虑其极高的定位、强悍的性能,没什么好说的,无敌最寂寞,只要钱到位,直接买就得了,一线品牌、顶级性能,顶级品质,还犹豫什么呢?
本文来自:什么值得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