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英伟达在CES 2025发布Blackwell架构游戏GPU,Manli万丽作为其中国区合作伙伴之一,精心打造并推出了涵盖四大系列的全新GeForce RTX 50系列产品,包括“Gallardo星舰系列” 、“Stellar星际系列”、“Polar Fox雪狐系列”和“Nebula星云系列”,依托全新架构的强大性能助用户开启全新的创作领域。
其中Gallardo星舰系列产品以超跑概念为设计主题,让速度、性能与美学实现无缝对接,包括了星舰 GeForce RTX 5090D 32GB GDDR7、星舰 GeForce RTX 5080 OC 16GB GDDR7、以及星舰 GeForce RTX 5070 Ti OC 16GB GDDR7三款产品,既满足了玩家对性能与美学的双重追求,又赋予显卡澎湃不息的动力源泉。
RTX 5090 D简介
GeForce RTX 5090 D搭载的是GB202,与RTX 4090 D的AD102相比,芯片面积更大,从608mm²增至750mm²,晶体管数量也从763亿个增加至922亿个。GB202和AD102的晶体管密度分别为122.9MTr/mm²和124.9MTr/mm²,可见在制造工艺上两者非常接近。
完整的GB202 GPU包括12个GPC、96个TPC、192个SM、以及1个带有16个32位内存控制器的512位内存接口,共有24576个CUDA核心、192个第四代RT Core和768个第五代Tensor Core、以及768个纹理单元。
如果与AD102做比较,会发现GB202在结构上有一些不同:同样是12个GPC,但是每个GPC里的TPC和SM数量增多了,TPC从6个增至8个,SM从12个增至16个;显存位宽也从384-bit增至512-bit,加上采用了新一代的GDDR7,带宽明显增大;NVENC与NVDEC从3+3组合变成了4+4;另外还新增了AI Management Processor。
与过往一样,即便是顶级型号也没有启用全部的核心,RTX 5090 D做了一些削减,CUDA核心数量为21760个,相比RTX 4090 D的14592个CUDA核心数量大幅度增加了约49%,基础频率和加速频率都有所降低,另外整卡功耗提升至575W,比起原来的425W也有较大增长,接近了12V-2×6接口600W的极限。新一代旗舰显卡另外一个比较大的变化在于显存,将配备32GB的GDDR7,显存位宽也从384位提升至512位,显存速率为28Gbps,显存带宽也从1008GB/s暴增至1790GB/s。
Ada Lovelace和之前的GPU架构上,在H.264和H.265视频中提供了对4:2:0色度采样的支持,Blackwell架构则增加了编码和解码4:2:2色度采样视频的能力,这将节省CPU的负担,加快创作速度。这次RTX 5090 D配有3个NVENC(第9代)与2个NVDEC(第6代),而RTX 4090 D拥有的是2个NVENC(第8代)和1个NVDEC(第5代),无论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提升。
从上面的表格里可以看到,RTX 5090 D相比RTX 4090 D在规格方面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发售时官方建议零售价(MSRP)也更高了,面向的是发烧级DIY爱好者和PC游戏玩家。需要说明一点,针对国内市场发售的RTX 5090 D与RTX 5090存在一些差异,唯一的区别是AI性能,从RTX 5090的3352 AI TOPS降至RTX 5090 D的2375 AI TOPS,降低了约29%。
Blackwell架构解析神经渲染引领计算机图形学下一个时代
英伟达在Blackwell架构的新一代Tensor Core上,添加了对FP4浮点运算精度的支持。FP4是一种较低的量化方法,类似于文件压缩,可以减小模型推理过程中数据存储和计算量大小,提高计算效率,降低该过程对显存的要求。
与大多数模型默认使用的FP16相比,FP4使用的显存不到其一半,并使GeForce RTX 50系列GPU的性能相比上一代提升高达2倍。通过利用NVIDIA TensorRT Model Optimizer提供的高级量化方法,这些增益几乎不会影响输出质量。
由于加入了神经渲染,Blackwell架构GPU的SM设计也发生了变化,与Tensor Core的结合变得更加紧密,以便在传统渲染管线中加入AI相关的功能。同时Shader Core也不再区分处理INT32 / FP32以及仅FP32的部分,全部都可以操作INT32 / FP32。通过传统Shader Core与Tensor Core的进一步结合,打造出RTX神经着色器(RTX Neural Shaders),将小型神经网络带入可编程着色器中。
The RTX Neural Shaders SDK允许开发者在RTX AI PC上训练他们的游戏数据和着色器代码,并使用Tensor Cores在运行时加速其神经表示和模型权重。在训练过程中,神经游戏数据与传统数据的输出进行比较,并经过多次循环进行优化。开发者可以使用Slang(一种将大型复杂函数拆分为更易处理的小部分的着色语言),以此简化训练过程。
这项突破性技术用于三种应用:RTX神经纹理压缩、RTX神经材质和神经网络辐射缓存(NRC)。RTX神经纹理压缩使用AI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内压缩数千种纹理,在相同的视觉质量下可以节省高达7倍的显存占用;RTX神经材质是使用AI压缩通常保留给离线材质的复杂着色器代码,并且这些材质由多层组成,处理速度可提升5倍;神经网络辐射缓存使用在实时游戏数据上训练的神经网络,能更准确和高效地估计游戏场景中的间接光照,而大幅减少光线追踪的计算量。
在RT Core方面,英伟达主要提升了检测光线、路径与三角形相交的效能,现在检测能够以簇集方式进行,另外也有三角形簇集解压缩引擎。其中新增支持Linear-swept Spheres(LSS),可以减少渲染毛发所需的几何图形数量,并使用球体代替三角形以获得更准确的毛发形状拟合,具有更好的性能和较小的显存占用。
考虑到AI在游戏内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如何分配显卡内部的多样化工作成为了新的问题。为此英伟达在Blackwell架构GPU上加入了AI Management Processor,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调整数据处理的优先权,以提升反映速度,维持运算效率。对于广泛应用的DLSS来说,可以多帧生成提供一致的画面生成时间。
Blackwell架构GPU除了整体设计的提升外,很重要一点是加入了对GDDR7的支持。与现有GDDR6使用的NRZ/PAM2或GDDT6X的PAM4信号编码机制不同,GDDR7采用的是PAM3信号编码机制。NRZ/PAM2每周期提供1位的数据传输,PAM4每周期提供2位的数据传输,而PAM3每两个周期的数据传输为3位。整体而言,能够降低耗电,带宽也得到了再次提升。
英伟达在电源效率上也下了不少功夫,不仅针对笔记本电脑使用的型号,台式机使用的GeForce RTX 50系列显卡也因此受惠。英伟达针对闲置运算单元,在原有基础上加入了电源轨闸控(Rail Gating),可单独微调非频繁操作区域的供电状况。
DLSS 4支持多帧生成功能并升级模型
新一代Blackwell架构GPU上引入了DLSS 4,具备多帧生成功能,在每个传统渲染的帧之间生成多达三个额外的帧。DLSS 4还加入了自2020年发布DLSS 2.0以来对其AI模型的最大升级,DLSS光线重建、DLSS超分辨率和DLAA将由Transformer模型驱动,这是Transformer模型首次在图形领域的实时应用。DLSS Transformer模型通过改进的时间稳定性、减少鬼影以及运动中的更高细节来提升图像质量,将进一步提升RTX 20/30/40系列显卡的DLSS性能体验。
DLSS 3帧生成的AI模型使用游戏数据,如运动矢向量和深度信息,以及来自GeForce RTX 40系列光流加速器的光流场来生成一个额外的帧。这种方式生成多个帧的成本过高,因为每次生成新帧都需要光流加速器和AI模型,并且性能开销会限制GPU,导致输入帧率降低。
DLSS 4多帧生成结合了多项Blackwell架构的硬件技术和DLSS创新,实现了多帧生成。新的帧生成AI模型快了40%,使用的显存减少了30%,并且只需每渲染一帧运行一次即可生成多帧。英伟达通过用一个非常高效的AI模型替换硬件光流加速器来加速光流场的生成,显著降低了生成额外帧的计算成本。
利用Blackwell架构GPU的第五代Tensor Core,AI处理性能提升了最多2.5倍。一旦生成了新的多个帧,它们就会被均匀地安排,以提供流畅的视觉体验。过去DLSS 3帧生成使用基于CPU的帧调度,其变异性可能会随着额外帧的增加而累积,导致每帧之间的帧调度不一致,影响流畅性。
为了解决生成多个帧的复杂性,Blackwell架构GPU使用Flip Metering,将帧率逻辑转移到显示引擎中,使得GPU能够更精确地管理显示时间。同时显示引擎还增强了两倍的像素处理能力,以支持更高的分辨率和刷新率。
对于游戏和应用,DLSS 4结合多帧生成、光线重建和超级分辨率技术,将帧率提升至普通渲染的最高8倍,并在从帧生成升级到多帧生成时,进一步提高帧率高达1.7倍,性能提升效果非常地明显。
之前DLSS使用卷积神经网络(CNN)通过分析局部上下文并在连续帧中跟踪这些区域的变化来生成新像素,经过六年的持续改进,已经达到了极限。新的DLSS Transformer模型使用了视觉Transformer变压器,使自注意力机制操作能够评估整个帧中每个像素的相对重要性,并且跨越多个帧。
DLSS Transformer模型采用两倍于CNN模型的参数来实现对场景的更深层次理解,从而生成提供更高稳定性、减少鬼影、运动细节更多以及场景边缘更平滑的像素。在密集的光线追踪内容里,新的DLSS Transformer模型能大幅提升图像质量,在复杂的光照条件下会有更明显的优势,稳定性会加强,重影会减少,闪烁现象也会消失。
预计在未来数年里,图像质量会持续提升。
Reflex 2首次采用Frame Warp技术
过去四年里,NVIDIA Reflex已集成到超过100款游戏中,可以将PC延迟降低50%。在新一代Blackwell架构GPU上,英伟达带来了NVIDIA Reflex 2,结合了Reflex低延迟模式和新的Frame Warp技术,把最新的鼠标输入指令同步给渲染帧,及时更新渲染的游戏帧并在渲染帧被发送到显示器之前获取最新的鼠标信息,通过刷新渲染的游戏帧以进一步减少延迟,将PC延迟进一步降低多达75%。
在电子游戏里,玩家的每个动作都会经过复杂的计算,然后在屏幕上显示,其中的每一步都会增加延迟。来自键盘和鼠标的输入传输给游戏,由CPU进行计算其在游戏中的效果。操作的结果被置于渲染队列中,队列被传输给GPU进行渲染,最后输出到显示器。整个过程大概需要几十毫秒,但卡顿和其他滞后情况会增加延迟。
NVIDIA Reflex 2首次采用了Frame Warp技术,是另一种减少延迟的方法。当一个帧被GPU渲染时,CPU会根据最新鼠标或手柄输入计算工作流中下一帧的视角位置。Frame Warp从CPU采样新的视角位置,然后将GPU刚才渲染的帧扭转到最新的视角位置。在渲染帧被发送到显示器之前,在尽可能最新的时间进行扭转操作,确保屏幕上反映最新鼠标输入。
当Frame Warp转移游戏像素时,图像中会产生缝隙撕裂的空白像素,镜头位置的变化会让游戏场景中显示之前没有渲染的新像素。英伟达开发了一种优化了延迟的预测渲染算法,使用来自先前帧的视角、颜色和深度数据,对这些撕裂的空白像素进行准确的图像修复。玩家可以通过更新的视角看到没有撕裂的渲染帧,并降低了改变游戏内视角位置而产生的延迟。这有助于玩家更好地瞄准目标,更精准地跟踪敌人,提高命中率。
NVENC和NVDEC新增YUV422支持
Ada Lovelace和之前的GPU架构上,在H.264和H.265视频中提供了对4:2:0色度采样的支持,Blackwell架构则增加了编码和解码4:2:2色度采样视频的能力,NVENC和NVDEC分别升级至第9代和第6代。
在YUV 4:2:2视频中,完整的亮度值被保留,并且只保留原始色度颜色信息的一半。一个4:2:2压缩的视频帧只需要未压缩的4:4:4视频帧数据量的2/3,但相比4:2:0色度压缩帧提供了两倍的颜色分辨率。这意味着能在保留更多色彩信息的同时还能减少文件大小和带宽需求之间取得了更好的平衡,额外保留的色彩信息对于HDR内容特别有帮助,能提升拍摄和编辑及色彩校正的质量。
显卡解析:性能与美学无缝对接
在英伟达发布Blackwell架构游戏GPU后,各大品牌推出了众多非公版GeForce RTX 50系列显卡,而万丽新一代Gallardo星舰系列产品首批共有三款,定位最高的当属旗舰级的星舰 GeForce RTX 5090D OC 32G显卡,也就是评测的这款显卡。
Gallardo星舰系列产品以超跑概念为设计主题,让速度、性能与美学实现无缝对接,为此万丽还推出了全新Logo设计,不仅更贴合系列名称及定位,彰显对品质、创新与未来的不懈追求,也标志着Gallardo星舰系列迈入崭新阶段。
规格
星舰 GeForce RTX 5090D OC 32G是一张非公版的显卡,基础频率与公版一致,而Boost频率比公版高出了75MHz。由于GPU-Z的原因,许多信息都没办法看到,也就没有截图了。另外MSI Afterburner的支持也有问题,加上设置基本拉满,所以这次评测里也没有进行超频。
介绍
随着万丽对Gallardo星舰系列进行重新定位,改变的不仅是Logo,还有外包装和显卡本体设计。
星舰 GeForce RTX 5090D OC 32G的外包装有别于之前的RTX 40系列产品,引入了全新的赛车元素风格,以黑色为底,橙色为主的彩色搭配,结合硬朗的线条,彰显了“速度与激情”。正面展示了显卡本体,包括正面和背面,旁边标明了显卡所属Gallardo星舰系列;左上方带有万丽的标志;右下方则标明了产品搭载的GPU为GeForce RTX 5090 D。此外,外包装背面有显卡的主要技术特性的一些说明,以及一些基本的显卡设计介绍,让消费者对这款产品有基本的了解。
星舰 GeForce RTX 5090D OC 32G采用了星空黑配色和超跑设计语言,加入旋压烫银毂风扇、仪表灯带、个性化尾灯等设计元素,彰显了独特的魅力。特别是背板部分,万丽引入了相当于F1赛车DRS系统的“DRS空气流道系统”,在风扇转动的同时,会自动开启,通过升级增压散热系统,让散热气流可以贯穿背板,有效提升散热效能。停止转动时自动关闭,不但保持了显卡背板整体美观,而且还起到了防尘的作用。模组由电机驱动,当显卡核心温度达到一定值时才会启动,温度降低后则自动关闭,模块化的设计也便于拆卸。
视频输出接口方面,星舰 GeForce RTX 5090D OC 32G配备了三个DisplayPort 2.1b和一个HDMI 2.1接口。其中DisplayPort 2.1b支持UHBR 20,提供了最大80Gbps的带宽,可带来最高16K(15360 x 8460)@60Hz(需要DSC)、8K(7680 x 4320)@120Hz(需要DSC)、4K(3940 x 2160)@ 240Hz的输出。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最高链路速率需要DP80LL认证的电缆。
星舰 GeForce RTX 5090D OC 32G显卡的实测重量为2623g,在三风扇散热的产品里也是相当有分量的。显卡整体尺寸为359 x 145 x 69 mm,达到了3.5槽厚度,属于这一代高端显卡里的典型规格,玩家选购机箱的时候在兼容性方面需要留意一下。
特别说明一点,万丽还准备了一些小贴纸,用户可以DIY贴在显卡尾部的小格子里,类似于车牌那样,增添了可玩性。
星舰 GeForce RTX 5090D OC 32G支持声控RGB,玩家可以通过“你好,星舰”指令激活声控功能,按需求调整显卡灯光颜色与模式。与许多同类产品一样,显卡兼容市面上主流主板,实现灯光同步效果,使用主板品牌方的灯光控制系统开启显卡灯光同步控制指令。此外,万丽还在行业领域内率先支持Win11 Dynamic lighting控制功能,通过Windows 11系统动态光效同步显卡灯效。
万丽提供了同步连接线,从显卡(Type-C)与主板(USB 2.0)连接,然后在Windows 11 23H2以上系统里,按设置>个性化>动态光效,即可点开灯光同步。如果想使用主板品牌方的灯光控制软件,则需要关闭Win11 Dynamic lighting控制功能,并接入主板的3Pin 5V RGB接口。
为了更好地展现星舰 GeForce RTX 5090D OC 32G的“DRS空气流道系统”,以及声控RGB,我们还专门录制了一个视频。
拆解
拆开后可以看到星舰 GeForce RTX 5090D OC 32G显卡的PCB设计,采用的是16+7+6相供电配置,所用的MOSFET全部是来自于MPS的MP97993,而电源管理芯片也是出自MPS,型号为MP29816-A。另外左下方的uPI uS5650Q是用于电源监控,右下方的Holtek单片机用于灯光和风扇管理。
将星舰 GeForce RTX 5090D OC 32G显卡拆解后,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搭载的GB202-250-A1核心。旁边则是16颗三星的GDDR7芯片,每颗容量为2GB,位宽为32-bit,组成512-bit/32GB的规格。
新产品搭载了增压散热系统,包括3个10cm环形扇叶风扇、大尺寸VC均热板、以及10根8mm复合热管,提供极佳的静音体验。拆开后,还能看到背板上“DRS空气流道系统”的机械结构。
旋压银毂11叶环形扇叶采用仿轮毂设计,叶片中部轻微凸起,边缘烫银处理,轴心位置更低,尽可能加大叶片面积。高风压设计优化了空气流动,提供了更为强劲、稳定的风量,同时保持着相对低的噪音,确保显卡在高负载下持久稳定地运行。大尺寸均热板可有效减少热点积聚,大幅提升散热能效。散热模块带有全覆式鳍片复合热管,10根8mm复合热管配合全长鳍片覆盖,无缝连接提供了广阔热交换面积。
性能测试:DLSS 4带来帧数跃升测试平台与说明
这次的测试平台采用了AMD Ryzen 7 9800X3D、微星 MPG X870E CARBON WIFI 暗黑主板和芝奇 Trident Z5 RGB 32GB双通道DDR5-6000内存的组合,这样可以最大程度上确保测试时的瓶颈是在这次的主角也就是显卡之上。
参加测试的显卡除了星舰 GeForce RTX 5090D OC 32G,还有作为对比的GeForce RTX 4090 D。测试兼顾2K和4K分辨率,包括传统光栅游戏以及光追游戏,DLSS测试部分加入了最新的DLSS 4。
理论性能测试
首先是纯理论跑分,会以3D Mark作为显卡基准性能测试,测试项目包括Fire Strike、Fire Strike Extreme、Fire Strike Ultra、Time Spy、Time Spy Extreme、Steel Nomad、Port Royal、以及Speed Way八个项目。其中Fire Strike、Fire Strike Extreme、Fire Strike Ultra三个项目分别测试的是显卡在DX11游戏中的1080P分辨率、2K分辨率和4K分辨率下的性能指数,Time Spy、Time Spy Extreme两个项目则是显卡在DX12游戏中的2K分辨率和4K分辨率下的性能指数,Port Royal是测试的显卡实时光线追踪的性能指数。另外还有去年推出的Steel Nomad,这是原有的Time Spy基准测试的继承者,属于新的非光追显卡基准性能测试工具。
具体成绩见下表,表中所列成绩均为3D Mark显卡单项的得分。
在3DMark测试中可以看到,星舰 GeForce RTX 5090D OC 32G平均要比RTX 4090 D快约48%,在Steel Nomad、Port Royal和Speed Way三个测试中拥有相当明显的优势,领先幅度都在50%以上,优势非常大。
游戏性能测试
在这次游戏测试环节中,我们在4K分辨率选择了7款光栅化游戏及光追游戏,2K分辨率选择了4款光栅化游戏及光追游戏,另外还有3款DLSS 4游戏。一般情况下,游戏会选择极高或者超高的预设画质,光追游戏如果有路径光追都会是优先选项,同时这些测试里都没有开启DLSS。由于GeForce RTX 5090 D属于旗舰显卡,基本上都是以4K游戏为目标,2K游戏作为参考,测试不包含FHD分辨率下的表现。
4K分辨率光栅游戏
光追游戏
在4K光栅游戏的环节,星舰 GeForce RTX 5090D OC 32G基本上没什么压力,即便是负载最大的《黑神话:悟空》,也能保持在60fps附近的水平,而RTX 4090 D绝大部分时候也能很好地应付。
到了4K光追游戏,两者的性能差距就显得明显一些,不过RTX 4090 D不能流畅运行的部分,新一代显卡也不会太好。如果玩家想以4K原生分辨率运行光追游戏,在部分游戏里还是显得有点高。目前来看,玩家想畅玩4K光追游戏,还是离不开DLSS。
2K分辨率光栅游戏
光追游戏
无论星舰 GeForce RTX 5090D OC 32G,还是RTX 4090 D,面对2K光栅游戏都是毫无压力,最难对付的《黑神话:悟空》也能保持在60fps以上的位置。对于那些拥有2K高刷屏的玩家来说,星舰 GeForce RTX 5090D OC 32G这种表现相当完美。
换成2K光追游戏,星舰 GeForce RTX 5090D OC 32G相比RTX 4090 D就显现出新一代显卡的性能优势。RTX 4090 D磕磕绊绊运行的游戏,换成星舰 GeForce RTX 5090D OC 32G就能提升至60fps的流畅程度。
DLSS 4性能测试
在DLSS 4测试项目中,我们选择了三款游戏,包括《赛博朋克2077》、《心灵杀手2》、《星球大战:亡命之徒》和《漫威争锋》。原本想测试更多支持DLSS 4的游戏,但是时间有限。测试内容除了原生帧率外,还有新旧两种不同模型,以及不同倍数的设置,让大家可以更好地去做对比。
需要说明的是,《星球大战:亡命之徒》不支持DLSS新旧模型切换。
丰富的设置可以让大家更好地看到不同设置下的差异,综合来看,DLSS 4的帧生成倍数调整对于帧率提升很明显,让游戏变得更加流畅,同时延迟的影响也没有明显增加,处于能够接受的水平,对于玩家来说是有利的。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如果玩家选择质量档位,那么延迟会比性能档位有所增加。
之前英伟达在介绍时,表示Transformer模型也将进一步提升RTX 20/30/40系列显卡的DLSS性能体验,也就是说这也是老用户的福利。对比Transformer和CNN两个新旧模型,前者在细节处理上会更好,画面质量得到提升,这点在一些室内场景会更为明显,比如一些物品的边缘位置,纹理更清晰,闪烁现象会更少。
AI与生产力测试AI生图与大语言模型
由于RTX 5090 D支持FP4浮点运算精度,在FLUX.1图像生成相关测试中,效果十分明显。如果换成FP8浮点运算精度,仍然有不错的提升幅度。在AI文本生成测试,RTX 5090 D依然保持着一定的领先优势,幅度基本都在30%以上。到了MLPref测试,生成速度也是类似,响应时间则降至100ms以内,缩短了大概50ms。
生产力创意软件
RTX 5090 D在生产力上领先RTX 4090 D基本都是25%以上,幅度较为明显,对于有这方面需求的用户来说是个好消息。
功耗测试:16Pin供电接口满载
我们通过手中的PCAT套件,分别精确地测量显卡PCIe、外接电源接口瓦特数,显卡最大功耗在3DMark Speed Way压力测试中获得,待机功耗则是在进入系统后记录1分钟取平均值。
统计功耗测试的结果算出,这张星舰 GeForce RTX 5090D OC 32G显卡的整卡平均待机功耗约为33W,满载平均功耗在579W左右,峰值功耗达到了658.251W,已达到16Pin 12V-2x6供电接口满载状态。对于玩家来说,选择搭配新一代旗舰显卡,购买电源时以额定功率1000W起步是最基本的,建议有条件的话最好1200W甚至更高。
温度测试:满足高性能持续输出
我们的GPU散热测试均在裸机状态(如果安装在机箱内,GPU温度会高出5℃左右)下进行测试,测试环境温度约为22℃。待机温度是开机以后记录5分钟,满载温度则是完成3DMark Speed Way压力测试后记录下,数据通过GPU-Z的Log to File功能记录,以下为温度测试曲线。
星舰 GeForce RTX 5090D OC 32G支持风扇待机停转,所以待机温度都是被动散热下的温度,会缓慢上升,从开始的40.9℃上升到最后的44.0℃,最高时为44.1℃。满载时,最高温度为66.2℃,对于旗舰显卡来说,表现很不错。
噪音测试:正常偏低略有些声响
在GPU-Z的Log to File中我们同时记录下了显卡转速情况。由于这次的RTX 5090 D显卡风扇均独立控制,我们只标出最速较高的一个,为XX RPM。接着我们把显卡放进了环境噪音小于10 dB(A)的消音实验室,把其风扇还原同样转速,然后在30CM的距离上测试其噪音水平,由于显卡在待机时风扇是停转的,所以就不用测试了。
在消音房里,星舰 GeForce RTX 5090D OC 32G显卡所测得的噪音属于正常略微偏低的水平,为44.3 dBA,使用时会有一些声响,不过装机后问题不大。
总结:个性设计彰显独特魅力
通过与RTX 4090 D的比较,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基于Blackwell架构的RTX 5090 D在性能方面的提升,作为新一代旗舰产品,总的来说,性能提升幅度在预料之中。RTX 5090 D在2K游戏里已经没什么压力,即便是原生光追设置。到了4K游戏,借助DLSS 4,在最大限度保证画面质量的同时,依然能满足游戏帧数的稳定输出。如果玩家搭配今年新款的4K@240Hz游戏显示器,比如微星MPG 322URX QD-OLED(看评测文章可点击此处),可以享受到沉浸式的游戏体验,独自在冒险世界中探索的乐趣。
在一众厂商的同类产品里,万丽通过星舰 GeForce RTX 5090D OC 32G显卡展示了与众不同的设计,独具匠心的“DRS空气流道系统”不但完美地呈现了新系列的全新赛车元素风格,而且巧妙构思的RGB灯光控制方式进一步提升了可玩性,带来了独一无二的个性化体验,也向玩家传递了自身的创新精神。
万丽这次首发的GeForce RTX 5090 D,除了这款星舰,还有售价为16499元的星际 GeForce RTX 5090D 32G,以纯白基底打造,搭配多彩琉光饰面,特调扇叶加上星轨导流鳍片设计,并搭载了大尺寸VC均热板和3x 10mm+7x 8mm复合热管,特调扇叶加上星轨导流鳍片设计,同样支持Win11 Dynamic Lighting和主板灯光同步。
超能网**
**关注我们,浏览热门硬件评测
随时查看最新天梯榜
本文来自:什么值得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