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曾是性能王者,也是口碑佳作,还是传说中的大火炉。发布三年半以来,江山代有新人出,那么这位旧人尚能饭否?今天就带大家来看一下这款成名已久的固态硬盘——金士顿KC3000。
产品介绍
KC3000是金士顿于2021年10月份发布的旗下PCIe4.0固态硬盘的旗舰产品,采用群联E18主控+独立缓存设计,颗粒方面则是采用金士顿自封装的美光176L 3D TLC颗粒。容量方面,共有512GB~4096GB四个版本,其中2048GB和4096GB采用了双面颗粒的设计。速度方面,官方宣称顺序读写速度都可以达到7000MB/s,而随机读写速度最高可以达到1000K IOPS。售后方面,提供了5年的质保和约800次PE/全盘擦写,也算是不错的水平了。
UP手上的这款是容量1024GB的版本,相比2048GB和4096GB的版本略显残血,在最高顺序写入上低了1000MB/s,在最高随机读取速度上低了100K IOPS。
那这款硬盘到底性能表现如何呢,使用3年的时间有没有出现过什么问题呢?今天UP就给大家好好的说一说。
伪开箱
由于UP买的时间还是比较早的,所以包装和现在的产品有所差异,仍然是纸盒装,反而不像现在的透明盒那样透露出一股子U盘的味道。
正面的印刷延续了各个品牌固态硬盘的特色,基本元素就是盘体照片+品牌LOGO+产品型号+最高性能。比较特别的是,这款产品在包装的封口胶条上标注了硬盘容量,这个设计倒是在别的产品上没有见到过。
背面的设计比较特别,预留了一个和硬盘差不多大小的透明窗格,可以让人一眼就看到硬盘的本体。其它的则是一些乱七八糟的信息和说明,还被硕大的代理商贴纸盖住了很大一部分。
尴尬的是,这款产品的包装上并没有明显的容量标识,所以UP猜测一下,那个贴纸可能就是为了亡羊补牢的吧。世界果然是个大草台班子,不知想出这个点子的设计鬼才到底是该罚还是该赏。
但整体来说,这款硬盘包装的尺寸还是很小巧的,至少在UP上手的十几款硬盘里面算是最小的了。
包装清单,包含硬盘*1,十字螺丝刀*1,螺丝*2,说明书*1。硬盘的托盘采用了很致密的海绵材质,防摔和抗压性能都是比较出色的。就是送的那两个螺丝,实在不知道应该用到什么地方去。
盘体方面,UP手上的这款是单面设计,贴有颗粒的一侧有一层铝制散热贴,据宣传说采用的是“半高式石墨烯铝质散热器”。石墨烯没认出来,但是撕开后确实是一个铝片片不假。盘体和大多数M.2硬盘一样都是采用了黑色的PCB板子。
背面则是一张白底的普通塑料材质贴纸,几乎所有的信息都在这一侧了,上面也注明了“撕毁不保”。所以其实有颗粒一侧的贴纸是可以撕掉的,让颗粒和主控直接接触导热硅片,可能会更有利于散热一些。
既然撕掉散热贴不影响保修,那当然要撕开看一下了。先撕开M.2插口一侧,最靠近插口的是主控芯片,和宣传的一样采用了群联的E18。缓存颗粒使用的是南亚的,型号为NT5AD256M16D4-HR,单颗4Gb,一共2颗,可以给硬盘提供1GB的独立缓存空间。
小知识:1GB=8Gb
再撕开另一侧,可以看到这款硬盘的颗粒是金士顿自封装的,单颗512GB,两颗提供1024GB的容量。
“半高式石墨烯铝质散热片”的厚度,不算薄也不算厚。石墨烯的效果如何不太清楚,但铝片的散热效果肯定没有铜片来的好。
再回过头来看看三星990Pro背部厚厚的铜制散热片,不得不感叹一下棒子王用料的扎实。
好了,外观的部分介绍完了,接下来进入性能测试。
性能测试
体检
UP手上的这快硬盘已经用了2年多了,之前一直装在移动硬盘盒里插在MAC上面当剪辑盘使用。累计已经使用了11598个小时,通电次数7646次,健康度还剩99%,这款硬盘的TBW给了800,按这个数值计算没有问题。
通电次数这个没什么可说的,用过MAC的都知道,只要你插在MAC上,只要你的MAC不关机,一天给你干个十几次通电轻轻松松。关键是还一直烫的要死,不知道MAC悄悄的在里面干些什么。
按照惯例,体检一下,全白块,应该没什么问题。
空盘测试
接下来我们进行空盘测试,安装到电脑上以后重新格式化,显示可用容量953GB,按照标定的1024GB来换算一下,刚刚好,这容量宣传,可真是严谨。。。。
首先使用Crystal Disk Mark测试,并连续测试了三次。
顺序读写速度部分比较稳定,都分别超过7000MB/s和6000MB/s,与标称性能相符。
随机读写速度的情况稍微复杂一点,随机写入速度达到了1450K IOPS左右,超过标称速度45%;而随机读取速度则出现了测量结果差异较大的情况,第一次只有约540K IOPS,后两次则接近880K IOPS,接近标称的900K。
接下来使用AS SSD Benchmark来进行测试,也是连测三次。
顺序读写部分,三次测试的成绩相差不大,取个平均值,读取约5720MB/s,写入约5636MB/s。
随机读写部分,多线程读取大约2991MB/s,写入大约5439MB/s,写强读弱的特点非常明显。
接下来用HD Tune Pro来进行大文件的模拟测试,由于UP这款软件的问题,最大长度被限制在了200GB左右,所以先测试了200GB的文件写入。由于这款硬盘也是采用了全盘模拟SLC的策略,所以整个读写过程都相当稳定,最终平均读取速度6134MB/s,平均写入速度5465MB/s。
最后UP找了大约520GB的视频文件,来进行一次从0%~50%的半盘实际写入测试。
由于Windows系统性能的限制,最高速度只能到3GB/s左右,在写入量达到约350GB左右时,速度开始下降,并在1GB/s左右的速度一直保持到文件写入完成。
从整个过程来看,非常符合全盘模拟SLC的特征,无论是缓外速度还是缓内速度,都非常的稳定。与UP手上拉胯的英睿达T500相比,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半满盘测试
好了,文件传完了,硬盘的空间使用超过了一半,UP又经过一番删删减减,把硬盘的使用容量控制在了一半左右(477GB)。接下来,我们就进行半满盘状态下的测试。
还是使用CrystalDiskMark进行测速,连测三次,结果如下:
最高顺序读写速度同样基本都超过7000MB/s和6000MB/s,三次测试结果的平均成绩与满盘时相比只下降了0.1%,几乎可以忽略。
随机读写速度方面,同样有一次随机读取的测试速度明显低于另外两次,其余两次则基本达到宣称性能,从三次的平均结果来看,随机读取性能下降2.2%,随机写入性能降低2.5%,影响同样很小。
换成另一款软件AS SSD来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基本与满盘时接近,各项结果有涨有跌。对这种程度的差异来说,其实看做测量的误差也是可以说的通的。
接下来UP继续往硬盘里塞东西,使用的是另一批视频和图片文件,大小约300GB,把硬盘的使用空间填充到80%。
从传输曲线来看,一开始同样可以保持3GB/s+的速度,在写入量达到100GB以后,速度开始下降,在写入量达到120GB时,速度下降到1GB/s左右,并一直持续到文件写入结束。整个传输曲线还是比较符合全盘SLC模拟的两段式特征。
近满盘测试
UP又对文件进行了一通删删减减,把硬盘已用容量控制在了80%略高半点。
仍然使用CrystalDiskMark进行测速,连测三次,结果如下:
最高顺序读取速度开始出现低于7000MB/s的情况,三次平均成绩比空盘时下降了约0.5%;最高顺序写入速度仍旧保持在6000MB/s以上,三次平均成绩与空盘时相比几乎持平。
随机读写速度方面,同样有一次随机读取的测试速度明显低于另外两次(速度过低的都是第一次测试),其余两次则仍然可以达到或接近宣称性能,从三次的平均结果来看,随机读取性能比空盘时下降2.4%,随机写入性能降低2.4%,与半满盘时的成绩基本一致。
接下来再进行AS SSD测试,与空盘时相比,变化同样不大,综合得分甚至取得了最高分,可以看做是在误差范围之内。但需要注意的是,读取的响应时长出现了明显的增加,但仍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并不会对性能造成明显的影响。
接下来对硬盘再次进行大文件读写测试,由于空间受限,UP把文件长度限制在了100GB左右。读写测试进行了四次,结果如下:
前三次测试是连续进行的,可以看到当文件写入量达到20GB左右时,缓存用尽,速度出现下降,这是硬盘开始尝试进行垃圾回收释放硬盘空间,随后速度再次出现回升,回收后持续的时间和触发回收的策略表现不一,可能和测试时硬盘的状态有关。
但不管策略如何,在缓外和缓内的速度都非常稳定,基本都是缓内5.5GB/s左右,缓外1GB/s左右。
第四次测量是在硬盘闲置一段时间以后进行的,推测是硬盘利用闲置的时间完成了垃圾的清理,所以在持续高速写入了75GB以后才出现速度的下降。
接下来在进行最后的考验,实际文件实际传输。
这次UP决定给它上点强度,换成游戏安装文件试试,好巧不巧的是,UP的游戏安装文件夹大小事184GB,而硬盘的空间剩余186GB,刚刚好。
传输开始,一开始速度缓慢,然后开始慢慢爬升,还是比较符合小文件的传输曲线,在写入近30GB后达到高速传输状态,并且持续以3GB/s的速度写入了近40GB ,之后则出现了缓慢的下降,并保持1GB/s的速度一直到文件写入完成。
温度表现
之前在用这款硬盘测试海康的一款硬盘盒的时候,曾经一度达到了70度的高温,触发了温度墙保护,加上这款硬盘的发热本来就名声在外,所以UP一开始测试的时候心里是有点打鼓的。
那么欢了一下环境之后,这款硬盘的温度表现如何呢?
先说下UP的使用环境,UP使用的是华硕弹药库无界版机箱,电源仓侧置,机箱散热只有顶部水冷散热器的三个12mm风扇+机箱后背的1个12mm风扇。
固态散热上,UP没有使用单独的散热片,只是使用了主板自带的导热硅胶条和散热装甲。
在测试的过程中,一直使用CrystalDiskInfo对硬盘的温度进行监控,并隔一段时间进行截图。其中在文件实际传输测试中温度达到最高值56度(原谅我没有截到,达到这个温度的时候文件传输已经结束了,结果截图的时候一下降到了55度。)。
这个温度什么水平呢?UP手上同样发热不低的三星990Pro,最高温度达到过58度,而另一块硬盘英睿达T500,最高温度是55度。所以这款硬盘的发热似乎也没传说中的那么恐怖。(当然UP的三星和英睿达两块硬盘位置比较紧,所以会互相影响,导致温度虚高一些)
另外,UP手上的这块是采用单面颗粒的1TB版本,而容量更高的2TB和4TB版本采用了双面颗粒,理论上可能发热会更高一些。
总结
优点:
速度稳定,不管是缓内还是缓外,速度都非常平稳,没有明显的波动。
产品质量稳定,上市三年多未爆出大规模的硬件缺陷,如掉盘丢数据等。(此项通过deepseek总结)
不虚标,大多数速度指标都达到标称值,随机写入速度更是超过标称值40%左右。
半满盘和近满盘状态下仍然可以保持性能的稳定,没有出现不合理的衰减。
缺点:
缓外速度一般,作为旗舰产品来说1GB/s的速度还是略低了一些(作为参考,UP同设备上的三星990Pro 1TB版本缓外速度约为1.5GB/s,比KC3000高了50%)。
随机读取性能存在不确定性,写强读弱的特征很明显,测试中还出现读取速度过低的情况。
发热偏高,尤其是在散热不佳的情况下(例如没有主动散热的硬盘盒),持续文件写入操作会触碰温度墙保护。
自封颗粒货的上游芯片厂商存在不确定性,可能这块硬盘用的是美光颗粒,另一块硬盘用的就是铠侠的颗粒。
日常价略高,相同的价格可以上致态TiPro7000和铠侠SE10,原厂党们有更好的选择。
好了,本次分享就到这里了,喜欢UP文章的值友,记得点赞和关注哦。
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相关,欢迎值友理性交流,和谐讨论~
本文来自:什么值得买